顾霖微微摇头。
三日后大朝会,甄太皇太后携幼帝上朝,郑幽州位列百官之首,一大臣手握圣旨,看向郑颢:“幽州知府兼总兵郑颢接旨。”
“臣接旨。”郑颢跪下。
大臣宣旨:“朕在位期间,遭天下荡覆,幸赖祖宗之灵,危而复存。然仰瞻天文,俯察民心,炎精之数既终,行运在乎郑氏。幽州府知府兼总兵郑颢光曜明德以应其期。历数昭明,信可知矣。夫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。故唐尧不私于厥子,而名播于无穷。朕羡而慕焉。今其追踵尧典,禅位于郑。”
甄太皇太后:“天命不可违,民心在郑,还请郑幽州接旨匡扶天下。”
此话一落,群臣相继劝进。
郑幽州起身接旨,当日作《受禅告天下文》:“皇帝臣颢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:乾历世二十有四,践年二百二十有六,四海困穷,三纲不立,五纬错行,灵祥并见。推术数者,虑之古道,咸以为天之历数,运终兹世。畏天之威,敢不祗顺鸿历?”
接受禅让后,礼部运作起来,一旬后,郑颢正式受禅,柴燎告天,禋于六宗,告类于群神。
郑颢升御座,乐声起。百官四拜,俯伏兴。捧表官跪进即位诏书,受表官置案,宣表官宣读。诏书曰:
“昔者天道循环,五德相代,尧禅舜而民悦,舜授禹而时雍,此圣人以公心顺天、以仁德怀物之典也。粤自大乾承运,奄有四海,传绪百祀,逮于末叶,政失其纲,黎元困于苛敛,九州疲于兵革。上天降鉴,示以徵祥——黄龙现于洛水,玄鸟集于宗庙,嘉禾生於畎亩,甘露降于宫阙,盖明示天命有归,非可久旷。
……
今即皇帝位,定国号曰“大昭”,改元“兴武”,取“昭明万邦,武定六合”之意。定都京城,祭告天地宗庙,与天下更始。”
群臣下拜: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大典仍未结束,大礼钟再度被敲响,七十二道钟声绵绵不绝,天子八十一响,诸侯王七十二响,朝臣低眉低首,心下一震,何人封王?
钟声完,郑颢抬眸看向殿外,一道人影从外缓缓走进大殿,朝臣眼角余光看去,无法看到正主面容,只能看见对方身着凤君礼服。
顾霖朝上首帝王看去,不待他抬腿走上台阶,帝王起身往下走,当着文武百官的面,朝他伸出手掌。
顾霖身体一顿,而后没有犹豫,抬手放进对方掌上。
郑颢抬眸看向叶阔:“宣旨罢。”
凡是接旨皆要恭敬下跪,但顾霖被帝王扶着,叶阔怎会不知晓帝王对对方的珍重。
他打开圣旨,顾霖不必下跪,却也正色起来:“咨尔顾霖,天工鬼斧,铸霹雳雷火定乾坤;智绝寰宇,献神威火炮破山河。朕践祚登极,半赖卿力。今特封:
凤君,为中宫之主,佐朕以治内廷,共兴邦国之运;
昭王,掌火器监,协理朝政,入殿不拜,剑履同尊;
此诏既出,天下知:顾霖非臣非后,乃朕之半身,国之柱石,与朕共掌日月乾坤!”
顾霖垂眸:“臣接旨。”
感受着青年帝王微握他的手掌,顾霖把吾皇万岁万岁万岁呑回腹中。
既是凤君又是亲王,且以国号为封号,朝臣意识到兴武帝对身边哥儿的爱重,因着对方铁血手腕,且是登基大典,无人敢出来惹新帝不快。
“凤君殿下千岁千千岁,昭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!”
登基大典后,兴武帝开始分封功臣,封镇北侯为镇北王,叶阔为魏国公,赵奇为定远侯,李健为关内侯,田糠为武阳伯,李修为华阳伯,甄程为礼部尚书,甄远为御史大夫,何宴之为户部尚书,仇裘为户部侍郎,邓挺为禁军指挥,原禁军指挥使为兵部侍郎。
与此同时,兴武帝下旨册封改过姓氏的郑安为太子,入朝听政。
大昭刚立,天下仍未安定,登基大典结束不到半月,兴武帝在大朝会上,命定远侯赵奇为征南大将军,率兵平定南方反贼,同时命华阳伯为征北大将军,武阳伯为副将攻打北蛮。
三月后,征南大将军凯旋,一路将不愿投降的反贼及其亲眷押入京城,听候兴武帝发落,又两月,征北大将军深入北蛮王庭,大败北蛮,将北蛮皇帝皇室连同达官显贵活捉回大昭,一月后,征北大军押着北蛮皇帝入京献舞。
兴武二年春,天下初定。
朝会上,礼部员外郎出列,下跪进言:“臣恳请陛下收回令凤君殿下统管户部和工部之令,古往今来,未曾听闻后宫参政先例,陛下加封凤君殿下为昭王,已是看重至极,不宜再让哥儿干预前朝之事。”
兴武帝即位后,除了处置反贼和异族的手段残酷些外,并没有大肆处置臣子,于是,经过大半年观察,个别朝臣觉得自个儿对帝王有了些许了解。
兴武帝开口,礼部员外郎以为对方听进他的谏言,不想帝王下令:“来人,把他拖下去。”
一队禁军涌入,在其他大臣还未反应过来时,把礼部员
第一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