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名义南下。
&esp;&esp;现已到达驻地,已完成招兵。
&esp;&esp;李瑄也在调遣战马和盔甲、兵器南下。
&esp;&esp;李瑄在洛阳的时候,天下除了柘枝这个从三品的都督府外。
&esp;&esp;还先后确定十五个正三品都督府。
&esp;&esp;其中,蜀郡都督崔圆,因抵抗吐蕃不利,将他革职,以麾下名将来瑱入川代替他。
&esp;&esp;其余九位都督府也全部到位。
&esp;&esp;任驻扎在江南西道的张守瑜为汉中都督,授上护军,封城固县公。
&esp;&esp;汉中都督府,领兵两万,其中骑五千。都督府驻地在汉中城,分别设汉水军,渝州军、巴水军、长江军、巫山军,每军四千人。
&esp;&esp;任驻扎在山南东道的阿史那扶汶为襄樊都督,授上护军,封唐城县公。
&esp;&esp;襄樊都督府,统兵两万,其中骑五千。都督府驻地在襄阳城,分别设襄阳军、武当山军、伏牛山军、云梦军、荆州军,每军四千人。
&esp;&esp;任驻扎在淮南道的卫伯玉,为广陵都督,授上护军,封钟离县公。
&esp;&esp;淮南都督府,领兵两万,其中骑五千。都督府驻地在广陵郡的扬州城,分别设扬州军、巢湖军、木兰山军、天柱山军。每军五千人。
&esp;&esp;任驻扎在江南西道的郝廷玉为宣城都督,授上护军,封绥安县公。
&esp;&esp;宣城都督府,领兵两万,其中骑五千。都督府驻地在宣城,分别设宣城军、彭泽军、豫章军、赣水军、大庚军。
&esp;&esp;李瑄为掌控江南之地,在江南西道的西面的武陵郡,又置一都督府,任白孝德为武陵都督,授上护国,封龙阳县公。
&esp;&esp;武陵都督府,领兵两万,其中骑五千。都督府驻地在武陵城,分别设武陵军、洞庭湖军、湘水军、零陵军、九嶷山军。每军四千人。
&esp;&esp;任驻扎在江南东道的刘之儒为东阳都督,授上护军,封义乌县公。
&esp;&esp;东阳都督府,领兵两万,其中骑五千,都督府驻地在东阳郡的郡治金华城,分别设东阳军、缙云山军、武夷山军、永嘉军、长乐军,每军有四千人。
&esp;&esp;同江南西道一样,江南东道也分设两都督府,因为整个江南东道仅仅是户籍就超过百万户,人口七百余万。
&esp;&esp;不同的是是江南西道为一东一西两个都督府,而江南东道是一南一北两个都督府。
&esp;&esp;在东阳都督北面,设余杭都督府,任李抱玉为余杭都督,授上护军,封临安县公。
&esp;&esp;余杭都督府,领兵两万,其中骑五千,都督府驻地在余杭郡的钱塘城,分别设钱塘军、太湖军、钟山军、昆山军、临海军,每军有四千人。
&esp;&esp;任驻扎在黔中道的荔非守瑜为黔中都督,授上护军,封信宁县公。
&esp;&esp;黔中都督府,领兵两万,其中骑五千。都督府驻地在黔中郡的彭水城,分别设彭水军、芙蓉军、灵溪军、宁夷军、安蕃军,每军四千人。
&esp;&esp;李瑄会向荔非守瑜传信,对待黔中的南面,尽量以安抚为主。
&esp;&esp;南面有诸多蛮部,大唐只是名义上的控制,并没有在那里设立郡县。
&esp;&esp;毕竟黔中南面山地太多,还未开发的情况下,比蜀道还难。
&esp;&esp;华夏也是到明朝后,才完成对黔中南面的实际控制。
&esp;&esp;最后就是驻扎在广袤岭南的南海都督府。
&esp;&esp;岭南涵盖面积广大,拥有四十四个郡。
&esp;&esp;但户籍人口只有一百万人,且南海郡、交趾郡、始兴郡、始安郡、南郡五郡占据六十多万人口。
&esp;&esp;仅仅是南海郡和始兴郡有四十万人口。
&esp;&esp;这也使李瑄在这广大区域,只设立一个都督府。
&esp;&esp;设立都督府,要考虑地方的粮食产量和赋税情况,如果不够供给军队,多设立都督府就是拖累地方。
&esp;&esp;按照之前的计划,任辛云京为南海郡都督,授上柱国,封剡国公。
&esp;&esp;南海都督府有兵三万人,交趾军、南越军、始兴军,各为五千。
&esp;&esp;最后一万人为南海军,其中有两千骑兵和五千水军。
&esp;&esp;诏书很快就会传递到新任都督手中,连同副都督和僚属一起任命。
第一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