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原来他贪污受贿的金银珠宝,早已通过一名洛阳的商人,送到长安崇义坊的一所宅院中。
&esp;&esp;御史台派人核实,确认金银珠宝的位置。
&esp;&esp;这一下,又多一条与商人勾结的罪名。
&esp;&esp;与豪强狼狈为奸,遮掩命案,鱼肉百姓,阻挠新法。
&esp;&esp;即便是李瑄的堂兄,也不可能饶恕他。
&esp;&esp;“新安令的罪责,没有什么有争论的。臣建议,大理寺尽快审核,迅速斩首于东市,以儆效尤!”
&esp;&esp;翌日的朝会上,李瑄向李隆基禀告道。
&esp;&esp;“朕认为新安令虽有小过,但未酿成大错。亡羊补牢,为时未晚。可免去其官职,终生不再录用。”
&esp;&esp;李隆基听到李瑄的坚决,他决定给李瑄一个面子,特赦新安令。
&esp;&esp;因为他打心底认为,新安令所犯的错误,并不是什么大罪。
&esp;&esp;没必要直接杀死!
&esp;&esp;一旦李瑄处死李銙,就会在亲戚之间,失去威望。
&esp;&esp;家族是既得利益者,他们身在局中,思维不同于常人。
&esp;&esp;李隆基的话,让文武大臣们面面相觑。
&esp;&esp;因为李瑄说过要杀鸡儆猴,重惩阻挠新法的官吏。
&esp;&esp;现新法刚传至京畿和都畿,就因为李銙是李瑄的堂兄而饶恕,天下人怎么看李瑄?
&esp;&esp;虽特赦出自李隆基之口。
&esp;&esp;但朝野都会认为是李瑄私下劝说李隆基特赦。
&esp;&esp;“启奏陛下。臣认为新安令行为恶劣,不该被赦免。昔日周公诛杀兄弟管叔鲜、蔡叔度,因而辅佐君王完成大业,这是臣子们需要效仿的。臣只是惭愧因为自己,使李銙身居县令,荼害一方百姓,今陛下赦免新安令,其意在臣,并不合乎规矩。依法行事,臣愿自罚官职、勋、散官的俸禄两年,资助新安县的百姓,以弥补此过。”
&esp;&esp;李瑄站在兴庆殿的中央,否决李隆基赦免李銙。
&esp;&esp;现在李瑄就是想杀死李銙!
&esp;&esp;哪怕他是自己的堂兄。
&esp;&esp;因为李銙触碰到李瑄的底线。
&esp;&esp;自罚俸禄,也是坦言自己的过失。
&esp;&esp;李瑄此言一出,群臣更惊。
&esp;&esp;许多官吏觉得李瑄有一代贤臣的风范。
&esp;&esp;而保守派有的官吏觉得李瑄是以退为进。
&esp;&esp;李銙当了两年的新安令,李瑄却把自己两年的俸禄献给新安县百姓。
&esp;&esp;李瑄那么多头衔,他的俸禄是非常可观的。
&esp;&esp;这样一来,天下人不会觉得李銙阻挠新法是打脸的事情,还会赞叹李瑄的品德。
&esp;&esp;“人心不同,就如人的外貌一样。李相心系天下,何必归罪于自己呢?”
&esp;&esp;李隆基认为自己给李瑄台下,李瑄非但不下,还主动认错,自罚俸禄。
&esp;&esp;这品德李隆基也喜欢,但这不是李隆基的认知。
&esp;&esp;“臣捍卫新法,郡县之中,阻挠新法者,斩!如果圣人执意要赦免新安令,请革去臣的宰相职位!”
&esp;&esp;李瑄拱手,言语铿锵有力。
&esp;&esp;“罢了!就依李相的。”
&esp;&esp;李隆基见李瑄以此相要挟,也不再勉强。
&esp;&esp;朝堂的首列,李林甫深吸一口气。李瑄这小贼是铁石心肠吗?
&esp;&esp;他以后怎么面对自己的族人呢?
&esp;&esp;明明可以救族人一命,现为自己的名声,将堂兄杀死。
&esp;&esp;族人哪怕不说,心中也会有芥蒂。
&esp;&esp;李林甫早已掌握李銙陈放金银珠宝的宅院。
&esp;&esp;就想关键时刻揭发。
&esp;&esp;现在李瑄不给他这个机会!
&esp;&esp;这一刻,李林甫觉得李瑄的眼神森冷无情。
&esp;&esp;他甚至怀疑李瑄会继续对付他的儿子。
&esp;&esp;如果他的儿子敛财,李瑄一定会像处死李銙一样,将他的儿子杀死。
第一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