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第一版主>情欲小说>浮玉录> 101墨痕虽薄掀学潮棠影沉静隐风雷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101墨痕虽薄掀学潮棠影沉静隐风雷(2 / 3)

效果是爆炸性的。

这本能源自女中学生之手的薄薄册子,以其不容置疑的事实、深刻的分析和喷薄而出的爱国热情,迅速在高校中引发了巨大共鸣。清华园的布告栏上,贴满了针对《塘沽协定》的抗议书,其中不少观点直接引用了吴灼的文章;未名湖畔的辩论会上,学生们激辩时局,林婉清那篇檄文中的句子被反复引用;就连燕京大学的一些外籍教授,也拿着这本特刊,面色凝重地讨论着。

五月末,一场由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发起,北大、燕京等校迅速响应的联合大游行,如同决堤的洪水,席卷了北平街头。数千名学生高举标语,高呼口号,“反对《塘沽协定》!”“保卫华北!”“收复失地!”的声浪震天动地。

游行当日,贝满女中课堂寂静。中学女生们虽无法走上街头,却都心系外界。下课铃一响,大家便涌向靠街的窗户,努力倾听那隐约传来的、象征着不屈与希望的声浪。

吴灼和林婉清并肩站在走廊尽头。林婉清激动地抓着吴灼的手臂,眼眶湿润:“灼灼,你听!你听啊!我们的声音…没有被埋没!”

吴灼没有说话,只是紧紧回握好友的手。她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,那里,似乎有一线微光,正努力穿透厚重的云层。她知道,作为墨痕社的社长,她带领社员们,用笔墨完成了一次无声的呐喊。这呐喊,已汇入了时代的洪流。前路依旧艰险,但她们手中的笔,和心中的火,都不会轻易熄灭。这危城之下的墨痕,注定将留下更深的印记。

学潮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,街头巷尾仍残留着标语撕毁后的碎片,军警的巡逻也比往日密集了许多。什锦花园吴公馆内,却仿佛与外界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,维持着一种异乎寻常的、近乎压抑的平静。

砺锋堂书房,灯火通明。

吴道时坐在宽大的书案后,正批阅着一份关于冀东“非武装区”现状的密报。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鹰,指尖的钢笔在纸上划过,发出沙沙的轻响,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。

敲门声轻响。

“进。”吴道时头也未抬。

陈旻悄无声息地推门而入,步履沉稳。他手中没有拿往常的文件夹,而是捏着一本薄薄的、纸张粗糙、封面素朴的册子。

“处座。”陈旻站定。

吴道时这才抬起眼,目光落在陈旻手中那本与书房格调格格不入的册子上,眉头几不可察地微蹙了一下。

陈旻会意,上前两步,将册子轻轻放在书案空处,语气平稳地禀报:“这是大小姐…和墨痕社几位同学,新近编纂印行的社刊。”

吴道时放下钢笔,身体微微后靠,目光落在册子封面上。简陋的纸张上,用浓墨印着两个触目惊心的大字——“墨痕”,其下是一行稍小的字:“国难特刊:危城下的呐喊”。他的指尖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轻轻敲击了一下,没有立刻去拿。

“什么时候的事?”他的声音听不出情绪,平淡得像在询问天气。

“就是这几日。主要在贝满校内及几所大学里传看。”陈旻斟酌着用词,随即补充了关键信息,语气凝重了几分,“处座,根据多方情报汇总,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燕京大学近日爆发的联合学潮,其核心诉求与散发的大量传单内容,与这册子里的文章观点高度吻合,尤其是大小姐撰写的那篇时评和林小姐的檄文。初步判断,这本《墨痕》特刊,很可能是此次大规模学潮的重要导火索之一。”

吴道时敲击桌面的手指骤然停住。他抬起眼,目光锐利地射向陈旻,虽未言语,但那股无形的压迫感瞬间充满了整个书房。学潮的规模和影响他已有所耳闻,但他万万没想到,源头竟会与吴灼主编的这本小小社刊直接相关!

他沉默着,伸出了手,拿起那本册子。册子很轻,纸张粗糙硌手,油墨味尚未散尽。他翻开封面,目光迅速而精准地扫过目录,掠过那些刺眼的标题:《塘沽协定:割肉饲虎之后的危局》、《告全国同胞书》、《论非武装区与唇亡齿寒》……他的目光在主编“吴灼”、副主编“林婉清”的名字上停留了足足叁秒。

然后,他开始阅读。速度极快,却一字不落。

他先看了林婉清那篇《告全国同胞书》,通篇炽烈如火,词锋犀利,鼓动性极强,字里行间充满了少年人不管不顾的血性与愤怒。他面无表情地翻过。

接着,他重点阅读了吴灼撰写的那篇《塘沽协定:割肉饲虎之后的危局》。他的阅读速度慢了下来,目光变得极其专注,甚至带着一丝审阅机密文件般的凝重。文章逻辑清晰,引证确凿,从国际形势、条约法理到地缘战略,层层剖析,将《塘沽协定》的屈辱性、危害性以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,阐述得鞭辟入里,冷静克制之下,是力透纸背的忧愤与不容置疑的批判力。这绝非一般女学生所能企及的见识和笔力。

尤其是文中一段关于“非武装区实则为日军下一步行动提供跳板与借口,北平已成案上鱼肉”的分析,精准得让他这个军统站长都暗自心惊。这样一篇兼具深度与煽动性的文章,配上林婉清那篇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一版主